跳到主要內容
【ESTP:外向、善於觀察、理性、感知型】
你外向、開朗、喜歡熱鬧,比較愛出風頭,在團體中你可能是一個很受大家喜歡的人物,但是因為你做事經常缺乏計畫,做決定猶豫不決、容易把事情搞砸,所以你不適合做一個團體的頭頭。此外你一向容易被外表絢爛美麗的東西所吸引,但你卻不會衝動地想得到它,你會理性地衡量,然後再做決定。你要善用你有豐富創造力的優點,保持積極得態度,改善猶豫不決的習慣。你比較把注意力放在外界的人、事、物與環境上,運用外在的感官知覺來收集資訊,然後做客觀的分析與評估;面對新事物或突發事件時能保持不慌不忙、積極、彈性的態度。將來比較適合業務、警察等行動導向的工作。
 
給師長的說明:
這型的小孩,儘管必須經常面臨被迫去適應更多的行為準則或規範,但仍然是非常有創意而且富有機智的,不過這類型的小孩比較好動,常被認為是「過動兒」或「低學習能力的小孩」,如果父母是屬於不同類型的,會一直要求孩子安靜一點,那麼親子之間會有應付不完的戰爭,做父母的,如果以指導代替控制,小朋友會做得更好。
ESTP型的學生機智、有創意,有時雖然不太適應學校裡頭的行為準則與規範,但仍然不影響其豐富的想像空間,不了解此類學生的家長或老師會認為這樣的學生是個麻煩的角色,永遠都停不下來、安靜不下來,做老師的應該給予適度的引導,以免被人誤認為學習能力低的學生,掩蓋了此類學生豐富創造力的光芒。
ESTP型的孩子,是一個相當活潑的孩子,大部分這一型的孩子,都會覺得上學是一個常棒的事情,因為他在學校是個人見人愛、大受歡迎的人,經常活躍於大小不同的活動,包括熱鬧、活潑的戶外活動、音樂會以及朋友的生日派對。而且在穿著上,這一類型的孩子,很有流行的概念,他永遠知道怎麼樣穿才是最酷的,所以通常會在衣飾上的購買花很多零用錢。
 
如何發展人格及開發潛能:
常帶孩子到兒童遊戲及運動的場所,紓解其旺盛的精力與體能。
運用孩子好玩的傾向,把他/她帶到兒童樂園、逛街等喜歡去的地方當作獎賞,鼓勵培育孩子發展其主動積極的學習與做事態度,改善其讓人覺得他/她做事不牢靠的情況與印象。
孩子還小時應留意居家或玩耍的環境裡不要友會容易打碎或危險性的東西被他/她碰上;教孩子收拾他/他弄亂的玩具或東西時可以用放音樂或當作玩遊戲的方式讓他/她願意去做。孩子長大後儘量用實際的方式來機會教育他/他去避免造成意外或受傷,可以去參觀大醫院的急診室或廢車場等地方讓孩子體認到不小心的後果。
耐心處理孩子想到什麼說什麼及反覆問問題的說話習慣,協助他/她避免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的發言,讓孩子了解其不經意的行為可能造成你/妳或別人感覺不舒服的後果。
教導孩子時不能說說就罷,要用明確具體前後一致的行動或事實證明讓她/她知道不遵守規則的後果。
要特別留意教孩子懂得要有耐性及如何與他人分享、交涉磋商。
 
ESTP型:
這型的老師比較注重教學經驗,可能會認為所謂的教學手冊是不太有用的,你/妳認為學生需要什麼,老師就應該給予什麼,而不是老師決定給學生什麼東西,學生就被動地吸收什麼知識,所以說你/妳也是一個崇尚人本教育理念的老師,不過,你/妳應留意引導學生如何去訂立一些必要的規範,不能無限制地自由放任。
 
ESTP型的父母,通常對於小孩和另一半的期望比較重實際,你/妳並不認為小孩一定要進入大學或在大學裡表現突出,但是會要求小孩做一些對實際生活比較有建設性的事情,具體地說,就是做一些可以使自己快樂的事。所以你/妳是一個人本教育理念型父母,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有時還是應該要適時地給予一些明確的指引。
 
 
 
您的身心和社會生活的和諧健康是「我們的」關懷
 
根據新近的基因表觀遺傳發現和神經科學研究指出大部分慢性疾病來自不良壓力反應,人們缺乏自我覺察及自我照顧知能,或著是經年累月地過著傷害自己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研究也指出我們的身心系統有其自然療癒智慧和能力。維也納個體心理學 創立者,阿德勒一向享有「西方的孔子」和「自助心理學之父」的美名。阿德勒及其追隨者以身心不可分割的整體觀指出我們的自我觀、人我觀和生命觀和我們的人際關係及社會互動息息相關,也決定性地影響了我們的症狀的產生以及自我療癒的效能。然而當今一般醫療系統著重提供「疾病管理或預防,較少有機會和時間為在社區裡看到為追求健康者提供個別化和有系統化的諮詢服務。最好的做法是在讓醫師協助診斷排除器官病變,若有需要須先進行疾病管理,再探討了解自己身心不適症狀的源頭和追求整體健康生活的改善。
 
「我們的」勇氣生活工場聚合一群跨領域但有共識的專業助人工作者,相信人有自我療癒和自我照護的權利及義務, 希望能提供一個交流平台,在參與者主動選擇的前提之下以現場或視訊方式舉辦公益講堂、主題式小團體課程、經驗是讀書會或個別諮詢。整體目標在於以有科學依據之整合身心健康資訊提高自我覺察之敏感度,探索及建立生活優勢與資源 ,並結合醫療、社區及教育支持系統,催化我們面對及克服挑戰、體驗能催化自我療癒的生活經驗和選擇、及追求人我和諧與改變的勇氣。

 

跳至網頁頂部